當媽媽說“我真丑”,小女孩也跟著說出“我真丑”
時間:2020-07-16 14:54 來源:果殼網(wǎng)女性的身體焦慮,一直是關(guān)于女權(quán)的諸多討論中的核心問題之一。最近,CK大碼模特的新聞也再一次引發(fā)了關(guān)于多元審美和解放身體的激烈爭論。
長期對女性的物化、媒體和廣告對女性身材過度理想化的呈現(xiàn),都是女性產(chǎn)生身材焦慮的重要原因。無處不在的同輩壓力和來自他人的評價,也在一步步規(guī)訓著女孩們主動將主流審美內(nèi)化,被迫迎合壓抑性的標準。
長期對女性的物化、媒體和廣告對女性身材過度理想化的呈現(xiàn)、同輩壓力和來自他人的評價 | pixabay 但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除了這些社會影響之外,對一個女孩最早也最深的影響,可能來自她最親密的人——母親。 女孩對自己的評價, 從模仿母親開始 2016年的一項關(guān)于5~7歲女孩的身體焦慮的研究顯示,當媽媽和女兒一塊照鏡子時,女兒會模仿媽媽如何評價自己的身體。 實驗中,媽媽們被要求從頭到腳描述自己的身體,一組只許說負面評價,另一組只許說正面評價。結(jié)果發(fā)現(xiàn),母親對自己的評價,對女兒有極強的影響。 “在聽完母親對她們自己的評價之后,實驗中的女孩們也都跟著改變了自己對自己的評價?!?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副教授瑪莉索·佩雷斯(Marisol Perez)說,“不管母親是否說喜歡自己的外表,孩子都會按照母親的描述方式來學習模仿。” 媽媽怎樣評價自己,小女孩就怎樣評價自己 | pixabay 這一實驗結(jié)果的引人深思之處在于,會使女兒產(chǎn)生身體焦慮的,不僅限于母親對女兒外表的負面評價,兒童心理學家萊斯利·西姆博士(Leslie Sim)說,“即便母親跟女兒說‘你真漂亮’,跟‘你真胖’這樣的話一樣有很大的潛在危害。” 根據(jù)社會學習理論(social learning theory),甚至當母親只是非常關(guān)注自己的外表、并不對女兒的外表進行評價時,女兒只通過觀察母親的行為,一樣可能產(chǎn)生身體焦慮。 因為,不論是積極還是消極的評價,抑或是母親單純的自我關(guān)注,它們都在潛移默化地向女兒傳遞著一種觀念:外表很重要,外表的美丑是衡量一個女人“自我價值”的尺度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它一直存在著。 你對自己的身體不自信時, 是誰從中獲益? 女孩們經(jīng)常在不知不覺中就被誘導去批評自己的外貌、追求不切實際的美麗標準。面對這種困境,媽媽們能做的是不談體重、外表,不談減肥。 西北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蕾妮·恩格爾恩(Renee Engeln)表示,近十年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談論體重,即便是以“健康飲食習慣”、“為了健康”的名義談論體重和飲食,對女孩也是一樣有危害的。談論飲食時,最好的方式是將食物描述成給人提供能量的“燃料”,告訴孩子,人的身體的價值在于它能做到許多不可思議的事,而不在于它的外表。 扔掉你家的體重秤吧。 恩格爾恩教授建議家長們在跟有身體焦慮的孩子對話時,試著幫她們理解不安,將憤怒和情緒引導到思考這樣的問題上:當女孩們對她們的身體不自信時,最終是誰從中獲得好處?是哪些人在利用女性的不安全感牟取利益? 扔掉你家的體重秤吧 | pixabay 有一個有趣的想法是,成為或想象自己成為母親,或許可以為你提供一個反思女權(quán)和美麗標準的視角——你愿不愿意讓你的女兒,在成長過程中再受一遍你受過的那些束縛?假如你的觀念是“女權(quán)主義者也有自由穿高跟鞋和化妝”,且知道自己的行為正在影響女兒,你會堅持所想還是做出改變? 回顧歷史,會發(fā)現(xiàn)伴隨著每次的女權(quán)主義浪潮,答案都不盡相同。 在第二波女權(quán)主義浪潮中,女權(quán)主義者們致力于謀求立法和社會層面的男女平等,拒絕擁抱她們的性別。一些激進的女權(quán)主義者,還會故意將自己的外表打扮得與其他女性相去甚遠,以此作為一種抗議,但也因此給人們留下了女權(quán)就是“丑”、是“反性別”的負面刻板印象。 而在此之后的又一波新浪潮中,后女權(quán)主義者們認為,女權(quán)主義者并不需要選擇無視或者否定自己的女性氣質(zhì),女性有自由去展示女性身體散發(fā)出的性吸引力,認為這是自己的權(quán)利。 你愿不愿意讓你的女兒,在成長過程中再受一遍你受過的那些束縛?| pixabay 但英國激進女權(quán)主義作家朱莉·賓德爾(Julie Bindel)認為,只有在不化妝的女人不會再被社會污名化的時候,選擇化妝才能被稱為一個“自由的選擇”。 賓德爾說,“有太多無形而誘人的獎勵促使女性去主動貼合主流審美和‘女性氣質(zhì)’。對于那些拒絕這套標準的人,又有太多的阻礙和懲罰。‘化個妝你會更可愛’,這樣的話我已經(jīng)記不清聽過多少次了。” 她呼吁女性扔掉化妝品,這個看似簡單的行動,實際上比“解放乳房”運動中燒掉胸罩的抗議行為更具革命性得多。 你不需要“盡力去美” 從CK大碼模特引發(fā)的關(guān)于多元審美的討論中,我們可以看到,以“每個人都是美麗的”(everyone is beautiful)為口號的女權(quán)運動,正在努力嘗試拓寬主流美麗標準的邊界。 但與此同時,“美”的概念本身,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由其“稀有性”定義的。傳統(tǒng)審美認為,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個人審美, “大眾審美”則是在無數(shù)人的個人審美上建立起的共識。這份“審美共識”,往往是非普通、非日常的超常之美。 與其只關(guān)注“美”或“不夠美”,不如關(guān)注別人真實而豐富的存在 | pixabay 也許除了“多元審美”,還可以“多元評價”、“多元定義”。介紹女士時,不優(yōu)先使用“美女”。不下意識地評判每個人“美”還是“不美”。不要求每個人都 “盡可能美麗”、“努力更美麗”、“終身美麗”……倘若你不是選美比賽的裁判,就把自己的“個人審美標準”留在心里,不要時時拿出個人標準對別人評頭論足。 外表只是人的一小部分。與其只關(guān)注“美”或“不夠美”,不如關(guān)注別人真實而豐富的存在。恩格爾恩教授認為,“當你想要贊賞一位女性強大、聰明、有韌性或者有趣的時候,直接用這些更具體的形容詞比用美麗更好?!?/p> 不是每個人都一定要“美麗”才行。當別人夸佩雷斯教授她的女兒很漂亮時,佩雷斯總會說,“你說的,是她身上最沒意思的一點了?!?/p>